“过去一年多的创业历程中,我们三次转型,尝试了四个方向。朋友开玩笑说我已经是连续创业者了。”
本文作者为实现网合伙人王龙行。他回顾了过去一年多创业历程中的三次转型,尝试的四个方向,并分享了他在多次转型中的三条经验:不忘初心、积极转型、团队沟通。
过去一年多的创业历程中,我们三次转型,尝试了四个方向。朋友开玩笑说我已经是连续创业者了。分享创业方法复盘创业经验的文章很多,但鲜有重点谈转型经验的。很大部分创业公司挂掉的原因也是在钱花光之前没能及时转型到正确的方向上。因此分享下我在转型上的经验。
13年底我辞职创业,对自己所判断的市场方向深信不疑满怀热情,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人才的业余时间帮助创业者。一开始我认定松散的在线协作是早期创业的趋势,于是我们的产品就在社区基础上搭建了一整套讨论和协作创业项目的功能。
14年8月份我们拿到100万种子融资。之后就是不断开发和增加产品功能,到14年底的时候,我们所能想到的应该有的产品功能都已经比较完善,如创业讨论、组建团队、文档协作、项目管理等。在这期间也招聘了运营成员,开做运营推广。虽然注册用户增加到了2万多,然后却发现产品日活用户一直没有大的增长。后来想通过移动端的用户红利来获取一些用户,提高日活,就同时开发了iOS和 Android 版本,但是15年3月份发版之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这时候我们觉得可能是推广做的不好,再做了一些推广工作,依然没能带来增长。
到5月份的时候,团队增加到了9人,公司账上的余额却只有30万了,出去谈了几次融资都没有得到正面答复。这时候我猛然发现公司危险了,如果不做快速的变化,公司将在3个月后倒闭。
那段时间又开始失眠,形势促使我深刻反思,反思自己一开始所认定的充满激情的方向是否有问题。这才发现我犯了明显的错误,抛开我们团队对这个产品的规划和理念,从用户的角度,这个产品所针对的每一个方向的用户需求市面上都有明显比我们更专业的产品,用户没有理由长期使用这个产品。我惊觉我需要做出足够准确的判断,迅速转型才能让公司活下去。
第一次转型
很快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转型,决定以更加明确的方式来帮助早期创业者开发产品:做在线孵化器,我们团队参与到创业者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帮助他们快速开发上线产品。7天时间帮助创业者开发上线 MVP并获取早期用户。然后我们做了两期之后,发现这个模式太重太累了,我们小团队很难把这个模式运作起来。那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多,高强度工作持续了近一个月。市场的反响虽好,但我们无法持续下去。
第二次转型
于是开始计划再次转型,既然之前的模式太重太累,那就借助用户的力量,让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创业者,同时得到股份回报。但是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工程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很低,原因是技术投资要想有好的回报需要长期做大量的项目,才可能命中高回报率的项目,还要求工程师有筛选项目的能力。因为工程师对这个模式没有积极性,我们无法获取足够多的供给端用户,必须再次转型。
时间到了7月份,有些团队成员离职了,团队只剩下4人,公司账上余额也越来越少。剩下的时间不多,我的调研和决策时间也很有限。但我知道这个节点如果犹豫不决或执行迟缓机会就更加渺茫。
第三次转型
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我开始思考如何提高供给端用户的积极性,答案是,他们需要明确的短期回报。于是我们尝试直接以交易的形式来促进大公司的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创业公司发展。让创业公司在我们平台上直接预约和支付工程师。有了支付担保,付款打到平台后工程师才工作,回报明确。日薪计费,无需反复沟通需求和改需求,让工程师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这两点都提高了工程师的积极性。加上此时共享经济的概念越来越热,似乎共享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去帮助他人成了时尚潮流,被一些人所接受。果壳推出的“在行”也开始流行,我想既然有这么多人愿意按时间收费来共享经验帮助他人,那么同样的模式用来帮助创业公司也很有可能走通。
这种模式对于创业者也是高效的,快的时候下午预约,晚上工程师就到团队工作了。
两周后,测试版上线。测试第一周就成交了3单,交易额5600元。这么短时间内有用户愿意付费,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说明这一次转型方向很可能是对的。于是我们喝可乐庆祝了下(封面图)。
第二周我们发了一篇这次转型后的产品介绍文章,被转发了100多次,来注册的各大公司工程师明显高于从前。有投资人通过这篇文章找到我,两周后新一轮融资到账,公司度过生存危机。这次转型初见效果,目前已有近1000名技术顾问注册,在线接受创业公司预约,近100家创业公司在我们平台预约工程师完成了相关产品开发工作。我们已经切实的帮助到了一些创业者。
三次转型后,我们似乎找对了方向,喝可乐庆祝
我在多次转型中的经验总结:
1.反思初心
初心对于创业是重要的,很多创业者都是因为某个初心才开始创业的。但开始创业之后,公司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公司的发展是由产品和客观市场所决定的。初心是创业者的双刃剑,没有初心所带来的热情我很难克服重重困难并坚持到现在,但初心又蒙蔽了我的心智,产生选择性的盲目,即使是那句我早已谙熟于心“product/market fit”的道理我都忘了。不要像我一样等到危机出现才去反思初心,结果发现低级失误。为了防止这样的双刃剑问题,创业者需要定期深刻反思,完全站在已有观点对立面去思考。抛开初心去观察真实的市场情况。我现在在我的印象笔记里面建一个反思的笔记不断更新。
2. 积极转型
在早期创业时,要想第一次就命中市场点是小概率的。没有命中才是普遍情况,所以转型才是早期团队的常态。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一个方向之后,快速开发产品核心价值点,然后去小范围的宣传测试这个价值点。之后收集数据,对使用过产品的用户做调研,再迭代优化。持续优化一段时间后,如果数据没有加速增长,立刻准备下一次转型。
在我的经历中,由于没有积极转型的意识,第一个阶段拖了太长的时间,原本只需要花2个月20万就走过第一阶段开始转型了,我却花了8个月70万,还差点让公司在这一步倒闭。在第一阶段中,团队在开发iOS、 Android客户端上所花费的时间和财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对验证产品的核心价值点没有帮助。不要认为转型是前功尽弃。每走过一个阶段,每一次转型,本身就是产品在成长,说明已经通过实践检验了某一个假设的方向,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这使得下一次转型找到市场点的机会变大了。只要大方向不变,之前积累的用户、经验、资源实际上都会为下一阶段提供帮助。
3. 团队沟通
每一次转型方向的决策只能由创始人来做,不能让其他团队成员来承担这个责任。我并不会提出几种想法,让大家头脑风暴,充分自由讨论,更不会让大家来投票表决走哪条路。因为这个过程会很消磨团队士气,也并不能深入的分析问题,还会导致时间上的浪费。更好的做法是,创始人首先自己一人进行新的转型方向的深入分析和调研,形成决策之后,召集会议向大家宣布转型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有理有据清晰回答其他团队成员的问题就好。然后做快速执行。在转型时期,凝聚团队士气比业务增长时期要难得多,如果有成员不是很赞同转型方向,可以再一对一的解释和沟通。
以上是我的转型故事和经验分享。
文/创业邦